故事发生在2019年6月29日,那天190多人着装整齐聚在电影院的场景,如今回想仍像一帧帧清晰的电影画面——我叫郑复生,作为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的总干事,当时正站在签到墙前,看着志愿者们给视障朋友佩戴统一的绿色T恤。
这场为建国70周年献礼的吉尼斯挑战,早已超越了“破纪录”的本身,成了我慈善生涯里最璀璨的星河,每当忆起,心头总会涌起那时的温度。

缘起:十年深耕埋下的种子
从2008年起,我们就和北京心目助残基金会合作“心目影院”项目。十年间,我们带着投影仪走遍徐州的盲人按摩中心,用声音为视障者“放映”影片。这十年里,我们的服务场景始终是流动的,从按摩室到特教学校再到盲人托养中心,却从未踏入专业影院。
当接到联动全国11城挑战吉尼斯纪录的任务时,我捏着一把汗:这不仅是要组织100多名志愿者、协调跨区域流程,更意味着我们要首次走进影院进行标准化讲述。让30位视障朋友和100位体验者在专业影厅里同步“听”完《港珠澳大桥》,这比过去十年任何一场流动放映都更像“硬仗”。
北京发来的执行手册成了“作战地图”。我们照着手册反复演练:在影院排练三次,连音响调试都精确到秒。最难忘的是培训讲述人李芬和李静,她们对着电影片段逐帧标注:“大桥合龙时,沉默12秒后响起欢呼声,这里要描述‘钢铁巨臂缓缓对接的金属摩擦声’。”她们熬了三个通宵,把两小时的电影拆解成480个需要解说的空白节点,光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光影变化,就写了2000多字的解说词。

现场:颜色编码里的温暖密码
活动当天7:30,影城大厅像调色盘一样热闹。我们用红、黄、蓝、绿四色T恤将参与者分成四组,绿色区域专门留给视障朋友。有位穿绿色T恤的盲人大姐拉着我的手说:“郑老师,我今早特意化了好看的妆,自从知道这个活动我每天都很期待。”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位盲人按摩师,平时除了工作很少出门,这次为了参加活动,推掉了三天的预约。
影厅里的分工细得像绣花:4位吉尼斯认证的监督员手持计时器,6名摄影师从不同角度记录,20多位志愿者负责接送。最让我动容的是讲述环节——当李静说到“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跃入海面”时,前排视障朋友的手指不自觉地在空中勾勒弧线。挑战成功的那一刻,全场沸腾,有位视障大叔突然站起来喊:“我‘看’到大桥亮灯了!”后来在互动环节,他流着泪说:“听着解说,我好像真的摸到了桥身的钢铁温度。”

余波:从光影到生命的延伸
这场活动后,“心目影院” 完成了从投影仪流动放映到影院标准化讲述的升级,让视障者能在专业声场中通过声音触摸更立体的世界。我们在市区和新沂各找了一家影城设了固定基地,每月办一场活动。
随后,我们开始尝试“视觉讲述”:带视障者去泉山森林公园,抚摸松树皮的纹理,听我们讲“树皮糙得像砂纸,有松香味儿”;去博物馆,用手触摸青铜器的纹路,听我们讲解“花纹一圈圈绕着,像拧毛巾的褶子”;游览潘安湖,听我们描述“荷叶蹭裤腿沙沙响,湖水拍岸像撕纸”。
有次带视障朋友去参观汉文化景区,一位叫王芳的姑娘摸着汉代画像石说:“原来龙的鳞片是这样一层叠一层的,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做的不仅是“讲电影”,更是为视障者打开感知世界的新维度。现在我们的讲述人团队从2人扩展到10人,尽管培养一位合格的讲述人需要七期培训,最终能独立讲述的不过两三人,但每次看到视障朋友因“看见”而发亮的眼睛,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回响:当声音成为翅膀
这些年我们还尝试了更多形式:在盲人按摩中心,讲述人对着电视直播奥运赛事,把“跳水运动员入水时溅起的水花”说成“像撒了一把玻璃珠”;开通视频直播,通过镜头带他们“云游”云龙湖,当讲述人说“夕阳把湖面染成橘子酱”时,直播间里飘满了点赞。最特别的是地铁体验活动,志愿者牵着视障朋友走过闸机,讲解“感应门打开时有‘滴’的提示音,台阶的盲道砖是凸起的圆点”,有位第一次坐地铁的姑娘说:“原来地铁的声音是有形状的。”

在盲人按摩中心讲奥运时,有位按摩师记住了田径场的跑道结构,后来给客人按摩时会说:“你这肩颈的僵硬感,像跑道弯道处的弧度。”地铁体验后,几位视障朋友结伴尝试独自乘车,用脚感知盲道的变化。
这些碎片般的瞬间让我明白:公益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当我们把 “看见” 翻译成声音和触感时,视障朋友也在用他们的感知反哺这个世界。就像带他们触摸春天时,有位小伙突然说:“原来风里有花香,还有阳光晒暖的味道。” 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我们努力让他们 “看见” 的风景,最终都变成了联结彼此生命的经纬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