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求仁
—巴菲特的积累和捐助的效率
□ 孙涤
1
2007年6月27日,巴菲特为公益事业一举捐出了惊人的370亿美元(他积累的巨富的85%)。除了时机(巴氏正值盛年)和规模(有史以来世界之最),捐助的方式和动机也透发着发人深省的魅力。
在“市场”竞争的驱策下,绝大部分人都将以钱财追求为标的,也以钱财多寡来评判成功与否。当代人受到转型的压力和摩擦,虽说有些无可奈何,却总不免要向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提出些质疑。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伯格的一个短篇,说的是一位金融家备受业绩的逼迫,周末到海边透一口气,遇到一个渔夫在晴空下睡懒觉。金融家感到不解,这不正是捕鱼的好时光吗?渔夫对金融家居高临下俯视自己享受风和日丽的懒散有所辩解,便故作好奇,请教金融家努力拼搏的动机,发觉金融家的模式也不过是:勤勉工作——职位提升——赚足够多的钱——购置房子车子——再努力工作和进步——赚更多的钱——购置游艇等等。逻辑似乎很圆满,可渔夫接着问,买了游艇要干什么?金融家不答,绕了一大圈,不就是要享受和风丽日吗?市场化的强劲推动,人们不由自主地被席卷而去,加入“竞富”的大潮。出色的、灵活的、或运气好的先行富了起来。然而富到一定程度,就不免像金融家买了游艇之后,不得不面对相似的问题。可是,赚取或保卫钱财并非没有成本,投入往往过于高昂,殚精竭虑再多赚一块钱是否划得来?或迟或早,无论是为了追求快乐还是为了支配他人(至少是他人的劳作),富翁和渔夫都要寻找赔钱和花钱的意义,及其它们的限度在哪里。
巴菲特尤其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巴菲特出身至多是个小康,自认为天生善于理财,运气又好,得以一路赚来,积聚了45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这个数额超过了联合国不少成员的整体国力,在全球排名仅次于盖茨先生。巴菲特不但是世界首富之列中唯一完全靠金融投资发了财的人,据说还是首富之中唯一仍然朝夕操劳不息,孜孜赚钱不止的人,以他自己的话,是“乐此不疲”。反过来看,他的消费却很简陋,同一件西服穿十几年,同一幢房子住三十几年,买钟爱的可乐饮料时还不忘用折扣券买大箱的;他同时明言把财富传给子女属“不道德”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财富理念。
2
一直以来,巴菲特向世界宣称,他的财富是不会传诸儿女,而终将回馈给社会。《财富》杂志廿年前有过一篇专题报道(“你是否应该把财产都留给儿女?”1986年9月29日),围绕巴菲特的财富观访查美国超级富人对财产在身后的安排。其中巴菲特的观点极为明朗,他的著名论断——“留给你孩子足够多的钱,使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又不足以使他们无所事事”,曾极大地震撼了当时初出茅庐的盖茨,并且成了盖茨日后身体力行的座右铭。
巴菲特在追求投资效率方面真可谓是巨细靡遗,这又体现在他对金钱的尊重上。人们常常引用他的好友格兰欧姆(华盛顿邮报的东主)问他要一毛五分打公用电话时他竟拿出二毛五分的硬币想去找零的趣谈,来揶揄他是多么的辎铢计较。而他的女儿苏珊也不无微辞,说就是还给父亲20元一张支票,他准不会忘记去兑掉。
巴菲特能够达到他的高效率,内中一个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他对人才的重视。人们常常强调他得到格兰汉姆的价值投资方法的真传,却往往忽视巴菲特得益于菲里普·费雪(Phillip Fisher)重视经营管理团队来评判一个企业的真谛。他一再重申,自己“所做的最成功的事就是挑选了真正的英雄”,也就是挑选了他的经理团队。在慧眼辨识品格、能力、热忱兼备的人来主持各项业务之后,巴菲特又能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巴菲特的骨干团队数十人,四十年来除了病故的、退休的,都一直追随着他。这 个纪录,比起他的投资增长率毫不逊色,或许更加难能可贵。
巴菲特的这次庞大捐赠,主要是“外包”给盖茨夫妇来进行的。与媒体描述的“第二富翁送钱给第一富翁”的“马太效应”正相反,巴菲特为他巨大财富的高效和正当使用聘任了一位世界上最能干、最可靠、而且不计薪酬的经理人。巴菲特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来展现他过人的精明和效率吗?
3
巴菲特认为,他出类拔萃的投资效率主要是得益于:l、自己天生擅于打理财产;2、适逢其时;3、好父亲、好老师、好太太和好伙伴。从他六岁时向祖父借了2毛5分钱买了一盒6瓶装的可口可乐再以1毛一瓶买出的突出表现,似乎也得到了一些应证。
和一般的富人不一样,巴菲特打开始就表示他不会为儿孙“牧羊”,不考虑把财富留给子女,这得到了他夫人的完全赞同。巴菲特夫妇的理由是,遗产会使下一辈失去生活的热忱、做事的成就感,甚至丧失自尊和毅力而堕落。他们宣称,巨额遗产是一种“反社会”的错误,和自己的财富观念背道而驰。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经济现象及其永恒的冲突在于,世上之资源有限,吾人之欲念无涯。所以怎样有效率的生产,让更少的资源满足更多的欲望,更具体一点说,让我花更少的钱来满足我更昂贵的欲念,于是成了“经济科学”致力要解决的难题,这委实是一场“道高一尺,魔高十丈"的角逐。究其根本,财富的征逐,超出一定的界限,就不再是为了消费和对物的支配,而是同球赛或者权利的角逐一样,是人际之间的相互克服,藉此表达我比他人优越。在这个层面,个
人的消费,可以肯定地说,不再是巨富们追逐的动力,钱在这里不过是一种指标一种筹码而已。巴菲特是个公认的强者,在财富的博弈中他明显的战胜了别人——所有的人,包括盖茨先生——盖茨有着特殊的好运气,并且受着专利法的庇护,而巴菲特则是在一个更平坦的场地上展开他的竞赛的。
巴菲特谋定而后动,一出手就捐款370亿美元,正是通过它,巴菲特有力地证明了,他的无休无止追求投资回报的过程不是残缺的,他此前所有作为的正当性以及聚财效率的效果性于焉有了交待,得到落实,具备了它们的完整意义。
4
盖茨夫妻通过他们的基金会(简称BMG)对公益事业做了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投入。BMG目前仍有超过300亿美元的资产,这是因为BMG的组合投资相当成功。BMG的投资组
合分散广泛,却唯独没有任何微软的股票。
巴菲特对BMG的运作效果非常赞赏。有了他的捐助,BMG今年用于上述目标公益事业的总额将超过30亿美元。盖茨对巴菲特的慷慨大度衷心感谢后,信心满满地说,这些经费
的使用效果将有增无减,向既定目标迈进的成效将扩大一倍。
巴菲特完全认同BMG基金设定的目标,他相信盖茨夫妇对于他们管理的BMG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也许他早就想物色盖茨夫妇担任经理来运作自己的巨额捐赠,他之所以在2007年6月27日才作此决断,倾囊赞助BMG,除了他的夫人在两年前猝死的变故之外,6月中旬盖茨宣布他今后逐渐把主要精力放在基金会的公益事业,到2008年更将全身心投入基金会的公益活动,也很有关系。在投资实践中巴菲特高度强调定力和耐心,他比喻说,棒球赛里超级打击手之所以卓越,是因为他们有出众的耐心等待到好球才挥棒击球。看来,他终于等到了由盖茨来击出“公益事业的全垒打”。
这次捐助中有三十多亿美元是捐给他亡妻的基金苏珊·汤姆森·巴菲特基金会(Susie Thompson Buffett Foundation,或称STB)。STB长期以来的名字是巴菲特基金
会,2004年苏珊病逝后更名。巴菲特不但把妻子个人财富的约25亿美元重数纳入基金会,也撤除自己的名字。STB的公益目标十分简单明了:生育健康、人口控制、支持妇女堕胎权利、以及防止核扩散。巴菲特也分别赞助给他的子女:霍华德、彼得、苏珊所有的三个公益基金会各10亿美元。他们的公益目标集中在儿童早期教育、饮用水安全等等。
5
巴菲特为什么不采取世俗的通行做法,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基金并主持公益事业的运作和资金分配呢?巴菲特说得很坦率:自己不善于从事这类事务。首先,他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公益事业的回报,公益事业产生效果的周期对他来说未免太慢了。同时他也不乐意与各色人等交谈,听取各类汇报,或参加各种会议,然而那类乏味又耗时的活动却是基金决策人不得不亲历亲为的。
对于他放弃由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基金会,巴菲特说得很轻松洒脱,但这却是对人性限制的极大突破。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为历史垂名,对于人,尤其是精英分子,有着莫大的魔力。我们前面说了,财富的征逐超出一定层次,也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消费,主要成为竟取名望——我比他人优越—一的游戏。图谋名气的冲动是如此强韧,要超越它,殊非有理性的人所可做到的。巴菲特三言两语把这个人类的大束缚轻轻拨开,能不叫人佩服!
巴菲特说他最尊敬的人是他的父亲,他一直谨记住父亲的教诲——“最要紧的计分牌是在一个人的内心而不是外界”,而且也切切实实地在实践它。
(摘自《至爱》杂志)